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主站
科研处
 本站首页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科建设  下载中心  信息公开  学术活动  党建专区  学报编辑部  秦创原专栏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新闻通知>>新闻动态>>正文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强区富民原动力
2020-12-14 16:29  

(转)

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间,秦楚和巴蜀文化交融生辉,这里就是被称为“西北小江南”的安康。诞生于此的安康学院,服务地方发展,挖掘、传承、弘扬陕南民间文化成为学校的责任和担当。

传承文化是一所高校的使命

在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戴承元教授一边带着记者在“陕南地域文化长廊”里徜徉,一边讲述着陕南地域文化资源和学校在服务陕南地域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中心的研究领域包括方言民俗与民间文艺研究、旅游文化研究、陕南地情文献(旧志、家谱、古籍)整理校注等。”戴承元说,对一所高校而言,传承文化是它的使命。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安康师专依托文传学院组建的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2009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成为陕西省(高校)第三批立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验收正式挂牌。

“近20年来,我们对安康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购置、翻印了大批地域文献资料,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戴承元说,中心组织教师完成了《安康方言调查研究》《陕南方言的历史层次研究》《安康民间文学选辑》《安康民俗文化研究》《安康县志校注》《中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构建研究》等。中心积极与地方对接,共同推动安康文化建设,主办了《安康文化》期刊,坚持大众化学术和学术大众化,期刊被安康文化界称为“精神家园”。

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家训,是戴承元和团队一直在做的事。2017年,他们对遴选出的12家安康传统家训进行了系统译注,出版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译注》,该书已经成为安康市干部教育读本。中心还将汉阴沈氏家训编成中小学读本。2015年,戴承元担任主编的《中国汉调二黄研究》出版发行,这是安康市实施“振兴汉调二黄文化工程”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对汉调二黄的保护、传承和研究起到了助推作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担当,又是实现双赢的必然选择。”安康学院校长丁巨涛教授说,“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文章写在秦巴大地上,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在服务地方中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发展迅速,先后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沈兼士诞辰120周年暨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陕南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家训整理与家训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资料与方法——语言研究的新趋向学术研讨会等,取得了一批科研学术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抢救方言,不能让文化研究断代

见到周政教授时,他眼睛有些充血。“我就是爱这个工作,没有办法。”负责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方言与民俗研究所的周政教授,自从“方言接触下的陕南方言词汇研究”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后,加班已成了这位68岁老人的工作常态。

“安康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移民,研究安康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现象,是我们的特色。”周政教授说,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安康有5种方言,方言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地带,安康这种方言格局在我国北方是独一无二的。

“研究安康方言的接触规律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周政教授说,对陕南方言的研究,以前大多集中在探讨它的归属和区域格局上,而对语言之间的接触、交融、整合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层次关系等理论问题都没有展开有深度的思考与阐述。这方面的研究对开拓我国汉语研究的领域,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提升方言研究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对于相关的人文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地理与方言的关系,是周政教授最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周政教授说,安康方言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们很兴奋,也感到了一种社会责任。

“语言会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就以安康方言来说,再隔10年、20年,随着人口的变动,就不是现在这种语言面貌了。现在不进行抢救,对后人的研究会造成资料上的中断。”周政教授有些急迫地说,单从人口移动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安康城不到8万人,现在已经近40万人了。

安康方言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周政团队的想象,再加上没有一本相关的著作可供参考,他们能做的只有靠自己的双脚跋山涉水地调查整理,团队几乎跑遍了安康市所有的乡镇以及与安康方言有关联的汉中、商洛、湖北、湖南、安徽。追踪方言的差异和历史地理资料的搜集非常艰辛,团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反反复复的艰难过程。如今,周政教授领衔的陕南方言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我国方言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的任务就是抢救方言。”从事方言研究20多年的周政教授说,目前自己正在编写近200万字的《陕南方言大词典》。

为区域文化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强区富民的经济效益,使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实现对接,是安康学院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将秦巴汉水间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发掘传承、创作演绎,是安康学院师生的重要使命。

安康学院以文学创作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最成功的事例,是2011年根据学校文传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李春平中篇小说改编的全面反映陕南紫阳地域文化风貌的全景式同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电影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五项大奖,成功地将紫阳民歌推向了全国和国际舞台,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李春平教授用了近10年时间,深入镇坪县古盐道采访,创作了长篇小说《盐道》《盐味》《盐色》,合称“盐道三部曲”,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巴山民俗画卷,还原了古盐道上的地域风情,反映了抗战时期的全民抗日热潮,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地方打造经济文化发展的抓手和增长点。

在安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弦子腔艺术工作坊,艺术学院副院长鲍丽副教授、设计系主任吴波老师正在指导同学们进行脸谱、服饰等方面的文创设计。

“弦子腔戏剧艺术工作坊成立于2018年3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利弦子腔戏剧为依托,在传承地方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一方面丰富校园及地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发挥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彰显地方办学特色。”鲍丽说,工作坊与地方非遗保护机构合作,挖掘、传承、保护地方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创品牌,积极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助力陕南乡村振兴。

几年来,工作坊对具有代表性的弦子腔传统剧目进行创编,将真人皮影、传统演唱等进行融合,并利用重塑脸谱、设计服饰、自制道具,推陈出新,创编大型弦子腔情景剧《弦子传情颂安康》,在第十八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上成功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现在,工作坊正在创编弦子腔皮影戏《红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为培养更多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安康学院相继开设了《安康地域文化专题研究》《陕南文化概论》等课程,引导学生以紫阳民歌、汉调二黄以及汉水流域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

“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的办学方向。立足安康、扎根秦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安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良教授说,“我们要把学校打造成地方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地方文化发掘、传承、创新的热地,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智库。”

                   戴承元教授介绍安康学院在陕南文化研究中的成果。

        安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茶文化中心,同学们交流着陕南茶的历史和文化、茶艺和茶道。

     

                                 本报记者 吕扬文/图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办公电话:3261072    3261932   3261801    邮 箱:aku_kyc@a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