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办公室通知,在2016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鉴定中,由我校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何家理教授主持的“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研究”通过结题鉴定,准予结题。
该项目是2012年6月1日批准立项的面上一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一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选择研究;二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模式与机制研究;三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模式)实证研究;四是制度与政策建议研究。
课题组在秦巴山区5省1市中选择陕、川、渝、鄂3省1市24个县6200多个农户作为问卷调查样本(其中,退耕还林效果样本农户338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样本农户371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方向选择原因样本农户947户,其余为生态农业及教育扶贫效果调查样本农户),历时三年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图》,将提供给当地发改委和林业部门。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秦巴山区存在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互相交织的综合矛盾,应将生态保护作为突破口;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的现实问题,科技支撑有望实现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内隐向外显转化;退耕还林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了政策与实际背离现象;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思路是“区位分工--因地制宜--市场前景--龙头产业”;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之间存在关联互动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互动逻辑机理是“政府政策引导,地方举措响应”;“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有多种互动途径(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互动模式;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扶贫攻坚互动机制应走“先经后政”之路,以产业互动纽带构建互动机制;退耕还林对山区贫困具有减缓作用,多策并举社会建设才能最终脱贫。
成果的应用价值:将退耕还林政策和连片扶贫攻坚政策结合,解决后续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架构中形成分工与协作的互动机制。
绘制的《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图》,是课题组在对秦巴山区涉及5省1市19个地市112县(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查阅资料,按照自然禀赋已经形成的产业现状,参照海拔、气候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GIS软件将各产业按照大类编号,设计图例绘制成产业空间布局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0种主要后续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这5省1市中陕西省涉及6个市40个县(区),甘肃省涉及2市12个县(区),四川省涉及5个市30个县(区),重庆市涉及5个县,湖北省涉及2市12县(区),河南省涉及4个市13个县。将此图提供当地产业规划的参考依据。该研究对整个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实证经验。
成果的社会影响:获奖2项:①“教育移民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是贫困山区扶贫的必然路径选择—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获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②“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研究”,获2013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成果三等奖;报纸转摘2次:主要观点被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以题为“安康:教育移民扶贫利益四方”转摘,《华商报》题为:“教育移民安康每年数万人走出大山—教育移民复合扶贫模式的安康样本”作了报道;学术交流3次: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论坛”、 “汉水进京与陕南经济发展研讨会”、“陕南汉江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上交流发言。
探索活动发表论文15篇(核心10篇),其中CSSCI 1篇、CSCD 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篇,条目收录5篇。
该研究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借鉴经验。

1.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会(2012.7.6)

2.课题组山阳县寇家沟村退耕还林调查

3.四川广元调查

4.四川广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