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主站
科研处
 本站首页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科建设  下载中心  信息公开  学术活动  党建专区  学报编辑部  秦创原专栏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新闻通知>>新闻动态>>正文
“安康学院多举措推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安康日报上发表
2020-12-31 16:57  

说明: C:\Users\MyPC\Desktop\IMG_4121_副本.jpg

一直以来,安康学院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坚定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出台了《安康学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和多项激励措施,鼓励教职员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践行使命,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学校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与地方政府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络互动会商机制。与安康十个县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多次与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工业园区、汉阴工业园区进行项目对接;与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友的良好产学研合作氛围。

搭建平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学校联合安康市富硒研发中心、农科所、林业局、蚕种站等十个部门及50多家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陕西省地级市中首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校地联合共建国家级富硒重点实验室,与安康阳晨现代农业集团、安康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镇安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建有陕西省茶叶重点实验室、蚕桑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共建科研平台,通过整合校地优势科技资源和人才,为做大做强做优地方主导特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破解技术难题,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构建了新型蚕桑产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校企联合攻关的“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猪沼园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与示范”被教育部选用,作为面向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涉农科技成果予以推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被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制定了生猪、魔芋、富硒大米等地方标准。绘制出安康硒资源分布图,为安康发展富硒产业、建设“中国硒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策略指导。

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出“金丝一号”“秦魔一号”等动植物新品种,一大批成果在生猪养殖、富硒食品开发、茶叶魔芋桑树种植、中草药资源开发、新民风建设等各方面应用。校企联合培育出了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九个获国家登记的茶树良种“陕茶1号”,现已做到了产茶县区良种繁育体系全覆盖。教师发明专利《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一种化学用保存装置》《分离膜的检测装置》等通过协议定价的方式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发挥智库作用,助力政府科学决策。建设有陕南发展研究院智库,主持起草安康市有关部门“十三五”“十四五”相关规划,承担安康市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90多位教师被聘为安康政研智库专家、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应地方政府委托,撰写《中国共产党安康历史》《中国共产党旬阳县历史》等地方党史4部;创办《安康文化》《瀛湖》等文化、文学类期刊;积极探索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新路径,创编的“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央视舞台,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家训文化4项研究成果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播,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

坚守高校初心使命,助力陕南脱贫攻坚。设立科技扶贫专项课题50余项,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启动紫阳县双坪村“标准化生态示范茶园建设”和“金钱橘提质增效技术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遴选基地负责人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开发与加工技术研究、推进技术示范等工作。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培训计划,开展培训300余场次,培训5万多人次。推进专家下基层活动,以权群学、廖咸康、李川等为代表的学校专家活跃在安康的贫困乡镇和田间地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地方政府的肯定。学校先后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考核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优秀单位”及“三大帮扶体系先进单位”;2017至2018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双百工程先进单位”;2019年被安康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通讯员:李景林)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办公电话:3261072    3261932   3261801    邮 箱:aku_kyc@aku.edu.cn